商海如战场,知识产权无疑成了企业想要长久稳健发展的最强大的铠甲,由于商标保护具有地域性,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应当做到“市场未动,商标先行”,可是,任然有很多企业在开辟国际市场时没有及时注册国际商标,以致国际商标抢注案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发展和规划。
“同仁堂”商标遭日企抢注
早在1983年,“同仁堂”商标已被一家经营食品和饮料的日本企业在日注册。同仁堂药品如要进入日本市场,必须以重金买回本属自己的商标使用权,或“改名换姓”,再创声誉,或放弃日本市场,否则,将构成商标侵权。
海信商标遭西门子抢注
1999年,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注册了“HiSense”商标。该商标与海信的“Hisense”商标只在中间的字母“S”处有大小写区别。当时海信产品对欧洲出口有限,因此受到的影响不大。随后几年,海信海外销售增长,但是“HiSense”商标就会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海信。一旦海信要在德国甚至欧洲发展,西门子的行为就犹如一块“绊脚石”,让海信步履维艰。
百年老字号“王致和”德国遭抢注
百年老字号“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在与对方协商未果后,王致和集团表示,将在德国柏林提起诉讼,追讨商标权。王致和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三类商标被一家名为欧凯(OKAI)的德国公司注册。这是王致和商标第一次在国外被抢注。同时,王致和集团也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抓紧注册,以避免商标再次在国外被抢注。
除上述案例意外,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事件也是频繁发生。从相关媒体报道来看,被抢注名单上几乎清一色是国内知名企业: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竹叶青酒在韩国被抢注,英雄金笔在日本被抢注,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加拿大被抢注,还有永久自行车、天坛蚊香……被抢注商标涉及食品、饮料、化妆品、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不少企业在雄心勃勃准备迈出国门去海外市场大展拳脚时,才发现自己的商标已经冠上外国姓。
为何中国知名企业的商标容易在国外被抢注呢?
一、商标权的地域性
商标权的地域性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商标在国内获得注册,仅受中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并未受到法律保护。中国企业的商标要获得其他国家的法律保护,必须在目标国获得注册,这就是商标国际注册。中国企业商标在海外被抢注,就是因为抢注者利用了商标权的地域性特点。
二、品牌价值巨大
商标特别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不仅是区别不同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更是一种资本和财富,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商标本身蕴藏的无形价值,是恶意抢注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被抢注的商标大多具有一定知名度,因此往往会给被抢注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抢注者通常会向被抢注商标的企业索要巨额商标转让费或按销量索要进入本地市场的许可费,或者倒卖商标以获取巨额利益。
三、缺乏足够重视
中国企业商标在国外频遭抢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对商标国际注册缺乏足够重视。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对品牌国际化的了解、资金实力有限、对国际市场规则不熟悉等原因,忽视商标国际注册工作,意识不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等到要拓展某国市场时,才想到去该国申请注册商标,但此时往往发现其商标早已被他人抢注。商标国际注册的严重滞后,为国外企业和个人抢注我国企业的商标制造了可乘之机,也给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埋下巨大隐患。
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商标全球化注册与保护意识也要跟进。注册海外商标有利于避免长期使用的商标被他人包括竞争对手、经销商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在国外抢先注册。一旦遭遇抢注,企业就不得不以高昂代价与之合作,或被迫重新打造新品牌。